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七届国际小麦族学术会议在我校隆重召开

日期:2013年06月14日 08:58 作者: 浏览次数: 来源:
      6月10日,第七届国际小麦族学术会议在四川农大成都校区隆重召开,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14个国家的100余名代表与会。这是国际小麦族学术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围绕小麦族植物,包括小麦、大麦、黑麦及一些禾本科牧草,将分类学家与育种学家、资源与利用结合起来,目的就是更好的认识、评价和利用小麦族植物。


      会议开始前举行了简短的开四川小麦的产量提升了2个阶段。在小麦族具有的众多优秀小麦遗传育种资源基础上,四川小麦的品质通过增加谷蛋白含量、小麦抗旱熟脆穗以及抗逆性等途径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比如,在四川和中国广大地区种植超过20年的小麦品种繁6,具有多个抗条锈病基因。这些成果也是国际小麦族学术会议四年前选择在我校召开的重要原因。颜济表示,通过会议大家齐聚一起讨论,交换彼此对小麦族的研究和利用中获得的进展和经验,将有利于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

      国际组委会主席Mary Barkworth对学校为会议筹备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校长郑有良在讲话中对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第一届国际小麦族学术会议1991年召开时,自己还是颜济教授的一个博士生,很多专家都是闻名已久,所以,对这次会议在四川农大召开感到特别自豪。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和基本情况,希望本次学术会不只是交流信息和观点,也能推进在小麦族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造福人类。

      开幕仪式由复旦大学卢宝荣教授主持。

      小麦族是禾本科植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类群,包括了小麦、大麦、黑麦及人工创造的小黑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同时也包括了冰草属、新麦草属等许多重要的牧草。由于小麦族的许多植物,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全球对其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都非常多,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现代植物系统分类最早从小麦开始,小麦族分类学与系统学的知识,是现代麦类作物和牧草育种中利用异种、属种质资源的必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我校颜济教授堪称小麦系统学国际泰斗。上个世纪50年代,由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了国际小麦族协作组,共同推进研究工作,颜济教授是国际小麦族协作组成员之一。后来国际小麦族协作组决定采取国际小麦族学术会的形式加强交流。国际小麦族学术会议从1991年以来,每4年召开一次,目前已成功举办了6届,分别在瑞典、美国、叙利亚、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召开,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本次学术会议将持续到6月13日,分为系统与进化、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育种与利用4个专题进行交流,会议交流采用大会报告和墙报展示相结合方式。

      会议期间来自加拿大农业部、加州大学、德国IPK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等国外,及来自复旦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遗传所、南京农大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多名专家将发言交流,其中包括大会邀请的4年来有杰出成就的8位专家做的主旨发言。8位专家中有2位中国代表,分别是中国农科院贾继增研究员和四川农科院的杨武云研究员。杨武云在会上所做的报告《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and its utilization for wheat breeding in China》(人工合成的六倍体小麦及其在中国小麦育种上的利用),包括了他和我校小麦所所长刘登才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刘登才将颜济教授之前发现的小麦材料运用到育种中,合成的小麦实现了高产、抗穗发芽。小麦遇雨发芽后,淀粉会遭破坏,所以对于小麦来说,抗穗发芽非常重要。而且合成的小麦在产量上也突破千斤大关,目前已在四川等地推广。杨武云和刘登才把人工合成小麦运用生产,且所有经济性质都超过现有的栽培品种,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我校小麦所王际睿、张海琴、凡星、张连全将分别在会上做交流发言。


                        



                                                 国际组委会主席Mary  Barkworth讲话

                                                                                                                                         

 

上一页12下一页